醫療箱(醫療箱有藥打一針就好小游戲)
醫療箱
頭疼腦熱是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平時一些常用藥都是家里人帶的。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口罩和醫用酒精的稀缺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反映出大多數家庭缺乏口罩、消毒用品和其他相關醫療物品的儲備。
日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哲表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要倡導全社會形成健康的消費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勵家庭儲備包括口罩在內的醫療救護箱。我們有4億多家庭,每個人都應該有節約自己物品的觀念和習慣。
為什么國家有關部門要專門鼓勵家庭預留醫療救助箱?急救箱通常應該包括哪些物品?怎么存放?有哪些注意事項?
共同構筑公共衛生應急屏障
“每個人都可以在公共衛生防御戰線上發揮作用。政府鼓勵家庭儲備醫療急救箱,旨在引導人們在突發衛生事件或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建立應對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重視急救科普知識,科學實施健康自我管理。”5月27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普藥科主任胡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預留醫療救護箱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中日友好醫院藥劑科主管藥師馬認為,重大災害發生后,以家庭為單位儲存必要的醫療救護箱,可以為家屬自救、互救、逃生提供物資支持,受災成員可以在第一時間開展自救、互救。
例如,當地震發生時,被埋在倒塌建筑物下的幸存者很可能在72小時內得不到任何幫助。如何熬過這72小時很重要。如果提前準備好醫療救護箱,幸存者獲救的概率可以大大提高。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醫療救助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家人解決“小麻煩”。
自從新冠肺炎爆發后,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存放家庭急救箱等急救醫療物品的重要性。在馬看來,家庭應急物資是政府、社會、家庭共同構成的防災減災物資儲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科學預防的意識一旦普及,不僅能為“小家庭”筑起應急屏障,還能帶動廠家重視相關應急物資儲備,將相關應急物資作為企業日常生產的組成部分,為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健康防御筑起一道“堤壩”。
三類商品必不可少。
“家庭醫療急救箱通常應包括三類物品:急救藥品、急救物品和急救工具。”胡濱說。
"急救藥品分為急救藥品和相關醫療器械."馬告訴記者,急救藥品通常應包括解熱鎮痛藥、抗感冒藥、止瀉藥、老人兒童止咳化痰藥等常用藥品,救心丸等急救藥品,以及根據家屬身體狀況預留的處方藥。處方藥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和儲存。
馬劍龍提到,相關的醫療器械往往包括:消毒器械,如酒精濕巾、碘伏等。,可以初步消毒傷口;醫用材料,如紗布、三角巾、創可貼、繃帶等,可以簡單包扎。
“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也可以儲備合適的醫用彈性繃帶。”胡濱補充說,當火災和地震等重大災害發生時,老人和兒童可能更容易受到傷害。與普通繃帶相比,彈力繃帶在固定傷口敷料和限制肢體活動方面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傷口愈合。
關于應急物品,胡濱提到,飲用水、食品、重要文件和相關信息可加入儲備清單。保證飲用水的供應,盡量選擇瓶裝水,食物可以選擇保質期長的壓縮餅干。重要文件包括家庭成員的身份信息、需要強調的病史和其他相關治療信息。
“應急物品也可以根據日常需要選擇,但總的來說,要便于存放和攜帶。”胡濱說。
在急救工具方面,除了哲倡導的口罩外,和馬還列出了逃生工具、遇險聯絡工具和生存救援工具。同時可以自帶厚毛巾,發生火災時用水捂住口鼻,避免吸入濃煙;也可以自帶雨衣,既可以擋風遮雨,晚上還可以御寒,避免感冒發燒。
馬說,這些物品基本上可以從商店、藥店或網上電商渠道購買。近日,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對原《北京市家用應急物資建議清單》(以下簡稱《應急物資清單》)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充實和完善,適當增加了個人防護用品,并提出了擴大版的《應急物資清單》,市民可據此自行購買相關物品,充實家用醫療救護箱。
應定期安排,半年更換一次。
急救箱里裝了很多急救用品,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可能用不到。救援箱怎么存放?你多久換一次?放在哪里?這些都是學習。
"因為盒子里有藥物,我們應該把它們放在陰涼干燥的地方."馬說,如果藥品是單獨包裝的,可以根據保質期定期更換。如果不單獨包裝,藥品一旦開封,其有效期會大大縮短。也就是說,要在保質期前提前更換,否則會影響藥效。一次用不完的液體藥物,如碘伏、眼藥水等,開封后一個月左右有效;非獨立包裝的固體藥品,開封后有效期略長,但也建議在3-6個月內用完或更換未開封的新藥。
兩位專家均表示,除了藥品,口罩、棉簽等過濾病毒、消毒滅菌的醫用材料,如果沒有單獨包裝,建議在開封后3-6個月內更換。所以,醫療包至少每半年要整理更換一次。你也要盡量保證它觸手可及,最好放在床頭或者家里顯眼的地方。不建議放在柜子深處或者床盒里。
“不難看出,國內的醫療急救包和醫護人員常用的急救包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專業的急救藥箱往往包括注射器械和一些急救藥物,如強心劑、平喘解痙藥等。其實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用戶的專業性。”馬強調,醫療救護箱內的物品有些是常用物品,功能多樣,可操作性強,但有些物品也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醫學知識。如果沒有醫生、護士等專業人士的照顧,公眾要想科學、規范地使用這些物品,就需要在生活中儲存相關的科普知識。
使用前需要訓練哪些物品?胡濱舉例,醫用彈性繃帶應從肢體遠端開始纏繞,逐漸向近端纏繞,松緊要適中。太松太緊都不利于傷口愈合。應急儲備清單中提到的滅火器和專業呼吸面罩也需要日常專業知識的積累。
記者了解到,在國家應急管理部官網的科普板塊,有很多自救互救常識,公眾可以自行學習。也可以通過醫療機構或消防網站等正規渠道獲得專業醫療設備或急救設備的使用。(實習記者余子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