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鈴什么意思(盜鈴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說到“盜名”和“盜鈴”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因為它們自古就有,比如“欺世盜名”和“盜鈴”。前者是指通過“掩人耳目”的手段瞞天過海;后者的意思是用“掩人耳目”的方法來欺騙自己和他人。兩者都有一定的欺騙性,但與其危害相比,“欺世盜名”遠勝于“盜鈴”?!氨I鈴”只是自欺欺人,“盜名”卻是通過竊取他人名譽為自己謀取私利、損人害己。
如今,“偷鐘賊”很少,但“偷名字賊”很多。日前,中國科學院科研倫理學會發布《關于規范學術著作署名負面行為清單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學術著作署名的7種負面行為嚴詞說“不”?!锻ㄖ访鞔_規定,禁止冒用作者署名或虛構作者署名,禁止沒有實質性貢獻的人參與署名...《通知》還指出,對嚴重違反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要終身追責。
消息一出,一些學術界的“南國先生”害怕得坐立不安。學術著作凝結著科研人員的心血和汗水,應秉持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原則規范署名。然而,在實踐中,規范簽名并不容易。一方面,學術著作的完成過程往往比較復雜,參與者在研究過程中付出的勞動難以用統一的標準衡量,在署名時容易引發矛盾。另一方面,學術著作署名往往關系到研究成果的榮譽分享,與署名人的“名”和“利”直接掛鉤,容易受到權力干涉,導致虛構欺詐署名、利益交換署名、夾帶署名等問題頻發,甚至使學術著作署名成為滋生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的溫床。
可以說,中科院對學術著作署名的負面行為進行打擊既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欺世盜名”有損學術共同體的誠信。學術著作署名亂象不僅會侵害科研人員的基本署名權利,挫傷科研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影響其個人發展和學術圈的整體良性發展,還會公然挑釁客觀、公平、公正的學術氛圍和社會風氣。如果縱容這些負面行為,弄虛作假、沽名釣譽者將在學術界橫行,默默奉獻者將深受其害,從而導致學術造假、權錢交易等學術腐敗現象滋生蔓延,嚴重損害學術風氣,影響清正廉潔的社會風氣形成。
規范簽名也是誠實正直的應有之義。實際上,簽名的標準是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體現,這正是老實人應該追求的。無論是做學術研究還是做官,都要堅持實事求是??蒲泄ぷ髡邎猿謱嵤虑笫?,科研水平才能過硬,學術氛圍才能少一些虛浮,多一些求實;只有堅持實事求是為官,才能兢兢業業干工作,為老百姓辦實事?,F實和空虛是對立的。退縮人在做事時往往喜歡“鉆空子”“找捷徑”。他們容易被名利迷惑而失去底線,最終滑向違紀違法的深淵。相反,只有那些堅持實事求是、行為規范、重視事實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誠實和成功。
來源:清風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