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湖北地主出獄,寫信給副主席王震:還記得我那1000擔救命糧嗎
91年湖北地主出獄,寫信給副主席王震:還記得我那1000擔救命糧嗎
1991年,國家副主席王震收到一封特別的來信,這封信是一位剛刑滿釋放的地主寫的,信中只有一句話
“你還記得我那1000擔救命糧嗎?”
王震很是震驚,在他的記憶里,從來沒有向地主借過糧食,更何況對方還是一位惡貫滿盈,剛從牢里放出來的地主。
正當王震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突然看見信封的落款處寫著馬希良的名字,馬希良是王震的老戰友,王震趕緊聯系到了馬希良,之后順藤摸瓜得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真相。
那么王震究竟有沒有借過地主家的糧食呢?這位地主又為什么要寫信給王震呢?這一切還要從1945年開始說起。
危難之時伸出援助之手
抗日戰爭后期,黨中央根據當時的局勢,決定派一支隊伍南下建立革命根據地。
這項任務十分艱巨,因為南下途中不僅會遇到殺急眼的日軍,還會遇到心懷叵測的國軍,所以一時之間,黨中央和毛主席還真沒選出一個合適的人選。
這個時候,王震站出來了,他向黨中央和毛主席保證,一定會圓滿的完成這項任務。就這樣,王震帶著五千多人的隊伍開始了南下的征程。
王震帶著戰士們一路上披荊斬棘,殊死搏斗,經常被敵人圍困,戰士們的人數也在不斷銳減,由一開始的5000余人,最終只剩下1000多人。
其狀況之慘烈讓毛主席都驚呼是我黨的“第二次長征”,但是王震毫無畏懼,帶領著隊伍克服艱難險阻,走過一座座城市。
而當王震率部到達湖北棗陽的時候,由于連日來的戰斗,傷員人數逐漸增多,戰士們全都筋疲力盡,急需休養,加上連日來的風雪不好趕路,后勤補給也沒有跟上,所以王震決定在環潭一帶就地休整,好好休息一下再進行戰斗。
不料天氣相較之前突然變得更加惡劣,暴雪突然降臨,漫山遍野的積雪讓行軍隊伍舉步維艱,更讓人擔憂的是,隊伍中的存糧根本就支撐不了多久,如果沒有接濟的話,恐怕過一兩天,戰士們就會餓死在陣地。
而黨中央即使立刻安排運送軍糧,恐怕時間上也來不及,更何況還下著暴雪,車輛根本就開不進來。
如今之際只有就地取材這一個辦法了,然而當時很多的人都處在饑餓當中,老百姓家里根本就沒有存糧,王震心急如焚,找到時任鄂北行政專員的李實,讓他深入當地想辦法。
李實在當地轉悠了一天,發現當地老百姓一窮二白,連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沒有辦法保障,怎么會有能力來接濟我軍,李實也想花錢從周邊城市高價收購一些,但是軍中的經費也不夠。
李實左右為難之際,在與當地百姓閑聊的時候,得知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正是這個信息,圓滿的解決了我軍當時的危機。
原來在環潭鎮,有一個大地主廖復初,廖家當時可以說是當地的首富。作為湖北一帶的大地主,廖家已經綿延了幾百年之久,民國時期開始從事實業,而它之所以發展壯大,與家中的一位老太太關系非常大。
老太太姓毛,嫁給廖臨軒之后,她幫助廖家轉型做實業家,大大擴充了廖家在當地的影響力和財富積累。
后來廖臨軒去世,毛老太又繼續協助兒子接管家族產業,并把大部分精力用來培養長孫廖復初,廖復初也比較爭氣,將廖家發展的更為壯大。
抗日戰爭爆發后,作為當地的首富,日軍沒少拉攏廖家,但最終都被廖家以各種理由搪塞了過去。更
重要的是當新四軍在當地遇到困難的時候,廖家還給予了一些幫助,所以李實認為可以向廖家借糧度過難關,但他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畢竟當時是兵荒馬亂的年代,廖家很有可能在這時候選擇明哲保身,不愿意出借糧食。
就這樣,李實忐忑不安的來到了廖家,將事情如實告知了接待他的廖家總管,然而總管卻告知李實,老爺和少爺都不在家中,外出辦事去了,不知道何時才能歸來。李實心想這下完了,自己可以在這等,但是戰士那邊已經沒有多余的時間來等了。
正當李實萬分失望,想要離開的時候,總管告訴李實,家中還有一個人可以當家做主,這個人正是毛老太,只是毛老太當時已經九十多歲的高齡了,輕易不會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