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勿要吃!不采、不買、不賣、不吃野生菌!
517勿要吃!不采、不買、不賣、不吃野生菌!
5月17日是第二個全省預防野生蘑菇中毒宣傳日
我國野生蘑菇廣泛分布于森林、草原、平原、路邊等。蘑菇種類繁多,超過3.6萬種。已知可食用的蘑菇有1000多種,但毒蘑菇達480多種,其中含劇毒可致死的蘑菇有40多種。近年來,全省各級各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貫徹“預防為主、以縣為主”的工作方針,大力開展野生蘑菇科普宣傳和防控工作。從2021年起,省食安辦將每年的5月17日作為全省預防野生蘑菇中毒宣傳日,通過“勿要吃”的諧音,引導廣大群眾遠離野生毒蘑菇。
珍愛生命
遠離毒蘑菇
常見的野生毒蘑菇有哪些類型?
長什么樣呢?一起來瞧瞧
影隨形蘑界” 殺手 ─
如影隨形的“蘑界” 殺手 ─ 青褶傘
青如影隨形的“蘑界” 殺手
在中國,造成中毒事件最多、最常見的毒蘑菇毫無疑問就是青褶傘(Chlorophyllum molybdites),俗稱:大青褶傘,鉛綠褶菇等。2019年至少造成55起中毒事件,133人中毒!截止2020年9月25日,該種在我國安徽、重慶、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四川、云南、浙江等地至少造成122起中毒事件,254人中毒!可引起嚴重的胃腸道癥狀,包含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該種在中國主要集中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東北地區(黑龍江和內蒙古東部)偶有分布。青褶傘在我國不同地區一年四季均有分布,具體時間為3-12月份(驚蟄至大雪),集中出現在6-10月份(芒種至寒露)。青褶傘常生長于公園或小區草坪上,菜地里,路邊草地、荒地,鋸末堆上,甚至是垃圾堆旁,儼然成了離人群最近的毒蘑菇種類。
近年來,與青褶傘形態上極為相似且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變紅青褶傘和球蓋青褶傘也造成多起胃腸炎型中毒。同樣需要引起關注!
謹防“蘑界的假羊肚菌” ─ 毒鹿花菌
毒鹿花菌(Gyromitra venenata)俗稱:假羊肚菌。2020年3月,云南、貴州相繼發生2起4人誤食“野生羊肚菌”的中毒事件,除了導致胃腸道癥狀、神經癥狀外,還造成了較為嚴重的肝損害。研究發現這并不是真正的羊肚菌,與以往在湖南發現的一份標本一致,代表了一種以往從未被發現的、形態上與羊肚菌相似的鹿花菌屬的新物種,為了警示大家,科學家們將這個新種命名為毒鹿花菌。
毒鹿花菌春季至初夏生于以殼斗科為主的闊葉林地上,單生或群生。最大的特征為菌蓋部分(子囊盤)呈不規則腦形,紅褐色、紫褐色或金褐色、咖啡色或褐黑色,幼時光滑,逐漸多褶皺,粗糙,邊緣部分與菌柄基本不連接。而真正的山珍:羊肚菌的菌蓋部分(子囊盤)呈現圓錐狀至鈍錐形,表面有許多凹坑,呈現羊肚狀,邊緣部分與菌柄連接為一體。
謹防童話里走來的美麗殺手─ 鵝膏
毒蠅鵝膏 (Amanita muscaria),學名:鵝膏,是小朋友們最熟悉的蘑菇!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漂亮的蘑菇,竟然是毒蘑菇??!該種最明顯的特征為:粉紅色至紅色或偶爾呈黃色的菌蓋上長滿了白色鱗片。該種目前發現于我國東北和西北地區,在華北北部偶有發現!
在中國,尤其是我國南方廣大地區還有多種鵝膏具有和毒蠅鵝膏類似的毒性,每年造成數十起中毒事件!它們都具有相似的外觀:菌蓋被鱗片,菌柄具菌環,基部膨大。
謹防“蘑界金牌殺手” ─ 黃蓋鵝膏
黃蓋鵝膏(Amanita subjunquillea S. Imai)俗稱“黃羅傘”,是我國著名的造成急性肝損害的劇毒蘑菇之一。2016年至今,該種在我國北京、河北、山東和貴州至少引發了9起中毒事件,造成47人中毒,7人死亡。
黃蓋鵝膏生于以殼斗科為主的林地上。最大的特征為 “頭戴金盔(黃色菌蓋),身披金甲(黃白色菌柄),腰系白裙(菌環),足蹬戰靴(菌托)”。黃蓋鵝膏偶爾也會出現灰白色的“銀盔殺手” !
黃蓋鵝膏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中和華東地區,出現在夏秋季(6月中旬-10月上旬),整體呈現從南到北的趨勢。
對于“蘑界”來說,黃蓋鵝膏是對付人類的“黃金圣斗士”,但對人類,他卻是名副其實的“金牌殺手”,讓我們“珍愛生命,遠離毒菇!”